你总要面临“多线程处理”的考验,不能总是躲在自己的“舒适区域”:回避生活的挑战。要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并且生活中不只有考研。
几个问题
这是一个两难问题,我的读者中还有一些在思考要不要三战的同学。几战都没关系,关键问题在于,考研和工作是不是互相排斥?我不反对二战、三战乃至于N战。但是我们先来弄清楚几个问题:
1.心里觉得矛盾怎么办?
这次考试失败但又心有不甘,春季招聘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人这辈子,失败会有很多次,不是每座高山你都要去征服。找不到合适的工 作,既不是考研失败的结果,也不应该成为继续考研的理由(那叫逃避)。它真正的原因在于你考研之前那么多年的“积累”(有效的积累不够)。考研当然可以成为你改变生活轨迹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唯一的。
如果你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去考研,一方面动力不足会让你半途而废或者 混过这段时间,另一方面它不会促使你真的去改变自己的状态一因为你从心里 就没兴趣,甚至不喜欢。这就麻烦了,谁也不能逼着你去喜欢。这跟感情是一 样的。
总之,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现在心态下的二战,只是另一个逃避现实的方 法而已,如此一来,既不会真正有所改变,也不会得到预期结果。
2.是否有抵触感?
如果你有抵触感,我不建议你二战。人要战胜自己的惰性就已为不容易了。
不要总是想我应该怎样,要多想想“我想要怎样”。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如果就是喜欢玩儿,那也希望你玩得精彩。不然,早晚有夭你也会厌恶“玩”的, 人生虚无感就出来了。
有抵触感的原因因人而异,但很可能与对学习的认知有关。如果把考研看成 再上一次高三,尤其是如果你的高三并没有留下美好的记忆,那么恐怕你从学习 方法上就跑偏了。
如果不清楚这个考试考什么,学习方法又不对路,越学越厌倦也是正常 的—毕竟研究生考试不是只靠死记硬背就能搞定的考试。
3.是否要边工作边备考?
最好边工作边备考(例如,我从来都反对考MBA的同学脱产备考)。因为脱 产备考的心理压力大,容易患得患失;与此同时,看着那些熟悉的题目公式又觉 得自己都会,很容易心不在焉,荒废时间。此外,二战没必要着手太早,九月份 或十月份开始都可以,除非你去年根本就没学。但是英语最好有全年的计划,不 要等到那个时候再开始。写作方面,平时多看看老师推荐的阅读材料(课上有讲 过),对社会现象多做思考。日常生活就是备考。
边工作边备考的另一个好处是:随时可以调整方向。有的人找到了一份不错 的工作,或者工作压力很大但自己很珍惜这个职位,那就先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 备考可以缓一*两年甚至不考了。有的人对工作不是那么满意,那你备考的动力就 更足了。这样一来,可以把做决定的时间推迟到十月末(网报)。对于二战考生来 说,一切都来得及。
对于应届生来说,边工作边二战即便再次失败,也为未来考在职研莞生做了 准备。等到可以报考在职研究生的时候,一蹴而就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4.边工作边备考,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办?
这是借口。虽然我不主张,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做到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我旨 己就连续半年这样做过。其实在职备考根本无须如此夸张,张弛有度,把握好节 奏即可。
5.在职研究生不靠谱吗?
不可一概而论。这个要分学校,也要看自己。至少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MBA项目或者MPAcc项目是很认真在运作的。M 以未来考在职研究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报考政策:从毕业到在职研究生入学满三年就可以报考了。例如,你2017年 6月份毕业,那么2019年就可以报考在职研究生,因为等到2020年你考上大学的时候就十业满二年了,而且录取分数线会低很多。那为什么还要尝试作为应届生报考专业硕士,而不是直接等到了时间考在职研究生?
首先,作为应届生报考过一次未来考在职,基本是心中有数,可以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没有必要把备考战线拖得太长——如果过去这一年你不是在“打酱油”的话;
其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面试大都在初试之前进行,名校会根据你的教育和工作背景等来确定给你什么样的分数线,背景越好分数越低,而工作刚满两三年的职场职场新人,这方面往往缺少竞争力;
最后,备考在职研究生,其实更多地考验了你的自控能力以及“多任务处理” 的能力,尤其是后者,而这一点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说挑战很大。
6.全职备考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首先,学习过程中可能无法感知到快乐。因为只是重复去年已知的东西, 而不是有所突破。如果上次考得不好,那这种努力是没有价值的,'这叫作用努 力欺骗自己。如果去年考得本就不错,复试遭淘汰,那复习初试的东西就会觉 得没劲。
其次,这个年纪是成家立业的年纪,即将毕业,在这个忙碌的毕业季,与 已经找到出路的身边人比较一下,你还在老路上折返跑,而且不确定性仍然很 大 .....要是还能感觉充实,那也够奇怪的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知道自己慕疋族干 什么,但却用读书考研作为借口来逃避。我觉得这只会让自己心里的枷锁越来越 沉重,而考研也需要良好的心态,对吗?
最后,四五月份如此发力,冲刺阶段会做得更好吗? “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不要让自己到十二月份成为强弩之末!
几个建议
1.总结。
总结自己备考这一年的经过,知道自己差在哪里,哪里可以提分,甚至具体 到知沪还要总结自己的备考方法、时间规划、复习节奏、考场策略热这个总 结至要写3 000字以上。如果你都搞不清楚这些或者分析得不够透彻’趁早找 工作去,别又浪费一年时间。
要找到弱点,稳中求进,节奏鲜明,规划清晰。有位考生;-综合考了 146分, 英语29分——他的情况就很简单了,如果要二战,边工作边每天学习一个小时英 语:到了九月份或十月份突击一下综合,结果不会太差。着手太早,全面铺开,反而容易失了节奏感。
2.多线程处理。
你总要面临“多线程处理”的考验,不能总是躲在自己的“舒适区域”回避 生活的挑战。要生活,而不仅只是活着,并且生活中不只有考研。
3.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考专硕。
最重要的是,你要确定,你的心智模式是否适合考专硕。有的同学就是一根 筋的思维方式,不够灵活,那还是算了吧。这话说得不客气,但考过的人应该 知道这是实话。'考专硕的分数,跟你的努力未必成正比,正如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一样
判断的依据是,你喜欢做综合科目的这些题目吗?例如写作。写作仅仅当作 考试来准备是不够的,尤其是只有最后一两个月的重视时间。你想想,换作另外 一科,最后重视一两个月,你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思维方面的提高,还得考生跳出考试,日常多思考,才能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