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是讲究科学的。比如,你在做论证逻辑的题目时,如果养成了判断题型特征、扫描选项的习惯,就能迅速地进行预选;找完题干论证结构之后,优先验证该选项。
之所以说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是因为这样的基本技术动作既能在考场上帮你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能让你在心理上产生“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的感觉,由此还能避免因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和恐惧。
每年的10月以后就会不断有同学问,现在做题速度达不到45分钟以内怎么办。
做题速度慢、错题多,可能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
一是你碰到的题目整体难度很大,例如2013年的管理类联考真题。如果大家做真题多了,就会明显感觉到这套题的难度远超正常值,这种情况是需要做题策略的。
二是你目前的水平还不够。刚开始训练真题,速度慢、错题多是正常的。
我们主要来谈第二点。
逻辑的学习是这样一个过程:从凭感觉,进化到凭公式(即形式逻辑),又进化到凭套路(论证逻辑),再到打通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公式和套路结合起来(即综合推理),最终凭感觉做题(考场上)。
对于以上过程,解释如下:
(1)最初的“凭感觉”,依赖的是日常生活中训练出来的基本逻辑素养人都有,程度不同。因此刚接触逻辑,感觉好多题都会做,进而共至觉得“逻辑还用学”?但这个时期做题的正确率不稳定,而且耗时多。
(2)凭公式和凭套路阶段,做题慢,但正确率在上升。这主要是因为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需要时间,需要进行大量类型化训练(所以《MBA MPA MPAcc MEM 管理类联考高分指南逻暂分册》将历年10月在职MBA考试真题按照类型进行了汇总-既要让大家做真题,又不浪费宝贵的、你们要参加的这个考试的真题,以免最后做套卷时发现真题都做过),需要每道题反复推敲琢磨。
因此,越过凭公式和凭套路阶段,直接进入套题训练是不明智的选择。这样,你的思路没有得到强化,还没有定型;遇到问题既没有“支点策略”,也没学会“规定动作”。简而言之,没有正确的解题“习惯”,做套题只是对答案而已。
(3)训练综合推理题型的时候,就真正开始体现“综合”的意义了。
①它需要你将所学的知识点和做题方法综合运用,考查的是灵活性。如果缺
少了上一阶段的强化,这个阶段也会不知所措。
②它需要你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计划管理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欠缺,在未来导致的将是满盘皆输(尤以2013年管理类联考真题为甚)。
(4)做整套逻辑真题,就是以上所有题型的综合训练(10月-11月);做整套综合科目模拟题,则是各科各种题型的综合训练(11月-12月)。刚开始训练真题,速度慢是正常的。这些路如果不按部就班地走,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成了弯路,还是要走回头路的。
(5)上考场时所谓“凭感觉”做题,则是凭借养成的正确的思维习惯进行快速的反应,体现的是良好的信息摄入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这与学习初期的“凭感觉”有着质的不同。
下面这段话来自年初一位学员考完后的总结,可以印证上文内容的正确性:
逻辑其实是一个需要“思维习惯”的学科,所谓“思维习惯”,其实就是一些小原则,而这些小原则就是决定考试成绩的关键。问题在于,别人告诉你这些道理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自己在练习中细细总结归纳出来,才能时刻不忘,内化于心。在总结出来后,往往就形成所谓的“题感”,当别人在两个两难的选项中纠结时,你就能够快速做对,达到和出题人“心意合一”。当然,这种“思维习惯”是在大量练习中总结而出的,也需要在练习中保持惯性。基于以上学习步骤的分析,同学们备考逻辑其实没办法指望简单粗暴的技巧。
技巧的使用是有条件的,没有扎实的功力,即使给你技巧,但是换个题,你也根本就想不到用那个技巧。扎实的理论学习、思维方法的养成才是正理。
前期崇尚技巧学习的同学,此时应该有所体会,大多数人到了这个阶段都是一样的,并没有更快一些。
前期备考很早的同学也应该有所体会,很多同学即便复习了两三轮,到了现在还是跟大多数人一样,备考是一场马拉松,不是谁起跑得早谁就能率先冲线的。
注意,我不是说备考得早没有价值,而是说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备考得早很可能只是浪费时间。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你得有科学的方法做指导。
做题速度慢的同学,对照上文自我检查,看看自己的问题出在哪个方面。你没时间妄自菲薄,找到问题、查漏补缺才是正理。
再重复一遍,刚开始训练真题,速度慢是正常的。
做了一堆真题不总结,速度慢也是正常的。
到处“挨打”,浑身上下都给打过了之后,你才发现各种招数都不过如此。
通过总结你才会知道该怎么应对接下来的暴击。
留言筛选
老猫:
做逻辑一定不能像做数学一样研究试题,我的秘诀就是最好一眼看完所有选项,这样一对比,不容易被迷惑。
张钰昊:
万事万物好像都有相通之处,只是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备考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真的很笨叫心现在也渐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就是那种突然一下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且清楚知道怎么样才能达到它。很感谢王老师一年的陪伴,真的学到了很多,领悟了很多,这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用“良师益友”这个词来形容王老师真的很合适。
DorathyL:
在分析论证逻辑干扰项本质的时候,发现错误类型和英语阅读一样,无外乎无关、反向、偷换概念。和英语一样,最容易错选的也是偷换概念,这时候只要把题目信息提炼出来,一一对照就可以。发现这个规律的时候,我很开心,不说知识相通,最起码在考研考试上,是有相通的部分。
——摘自王诚《研途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