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刚起步,常见三误区。忠言多逆耳,劝君静心听。
其一爱空谈,这是一大忌。天天定计划,总是问经验。偏偏不落实,就 是不学习。不如静下心,好好去做题。踏实两个月,一切你自明。
其二爱比较,二忌记心上。天天比进度,处处问数量。脚乱加手忙,整 日心慌慌。个人本不同,做好你自己。质量是根本,扎实才关键。
其三怕困难,此忌致命伤。斗志虽昂扬,受挫总彷徨。简单就高兴,难 题就沮丧。不做真考研,能力怎上涨。不经寒彻骨,何来梅花香。
今年二战,将近两年的考研时间,再加上遇到王老师,我在思维方式等方面受益太多。非常感谢王老师。接下来我也分享下这两年的一些经历与感悟,一方面 希望能对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近两年考研生活的一个总结。
一、学习篇
这块内容我只挑着有感触的、疑惑过的说一下,喜恶仅代表个人观点。
1.英语。
考研一战时掉过的一个陷阱:听了某老师的阅读课,他总结的做阅读的规律是“选项中带这个词的肯定不能选,这个词太主观:那个词,也不行,太绝对, 凡是带这个的都不能选;凡是完成时态,看见就排除”。别说,你用他的这个经验做过去几年的真题还真挺准确,但是到考场上做新题就不是很适合了。
最后我的英语考了 72分(北京),这里面也有自己的原因。但我还是觉得这个老师的技巧有问题:
首先,老师说的什么能选什么不能选,能解释过去的真题,因为他就是从过去的题中得出来的,但不一定能适合未来你将面对的题目。其次,如果平时习惯了看什么能选什么不能选,考试时选项中如果没有明显的不能选的标志词,很可能你会因为平时用那种方法做题做习惯了,缺乏正确的训练,而感到慌适和无所适从,这是很可怕的。综上.希望大家能警惕这类方法,我今年就看主旨,看文章想讲一个什么问题,客观题60分只错了一个阅读题。
2.逻辑和写作。
(1)关于老师:不要犹豫该选哪个老师,做到五个字“听老王的话”
逻辑我第一年不是和王老师学的,后来听了王老师讲真题、读题方法之类的,感觉真的省时间,很受用,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一战就是逻辑耗费了大量时间,导致数学题只做了20多分钟,虽然数学题并不难,但最后错了 4个。当然还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一战时没按王老师说的做,进行模考,且一定要写作 文。所以在时间安排上、战略上出了问题,遇到不会的题做不到放弃。
(2 )关于写作,想着重说一点儿感悟:
第一,写作早准备。
总时间一定的情况下,可以把时间跨度拉长。比如一周就一篇,但不要到最后了再准备
第二,写作最好自己改。
我一战时买过某学长的批改课,基本没起到作用,最后我没用完篇数,就直接退群了。(当然我也不排除能买到有用的,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多打磨,提高更快。)等他发回来,我都忘记写的啥了。然后评分也不太准,直到,快考试前,我的 作文在他那都是4类,很少上3类。最后我考试时间紧,写的也不太好,因为大 作文我写完都完全记不清内容了,想到哪写到哪,然后我的字是出了名的差,不夸张,基本人人嫌弃,小学生那种,最后得分38分。
更可笑的是,二战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朋友圈,大意是:作文批改招人,时薪200-300元,培训后易上手,最好是在读研究生,作文35分以上。联系人正是那个学长。
第三,在考研过程中,要警惕自己不愿意做的那些事情,比如,不愿意写作文。
因为主观题很难立马看到效果,客观题就做到停不下来,尤其对过答案之后全对。其实,我们回避的往往是自己的弱势科目,只要你能克服这一点,或许 你就会比别人强些。
二、信息过载问题
二战时反思自己,我觉得〃信息过載”是和“没有注重模考”并列的一大问 题。所谓信息过载,就是试图去为没有答案的问题找答案,试图消除不确定性。如明知道经验贴、网站,再怎么看下去也不会找到有帮助的东西还是会—直看,结果被分散注意力,看到有人故意制造恐慌还会跟着害怕。
有个学妹今年考完和我说:"我觉得如果一直干自己的事情,不忙着搜集各种信息,就老实考自己的研,结果会更好。”我说:“我一战时也这样,而且我当时明知道搜索那些信息没用。也还控制不住,非得自己吃过亏才算。”
通过对比自身与经验贴的做着考研之前的硬件水平,比如学校、本科成绩、英语六级分数等,似乎自己比写经验贴的人硬件水平还强,以为他这样就能考260分,于是自己也能考260分。可是这里面的因素太复杂了,需要辩证地看待你成功的经验。有些人甚至文学长学姐“某某书需要看几遍”之类的问题,人和人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与其看逆袭的经验帖,还不如看看失败的帖子。过了入门阶段,王老师+今日话题就够了,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三、我这个反面教材
1.目标与实力不匹配,后期可能出现的一些反应。
一战时目标院校定高了:今年估计考不上了,失败就失败吧,失败了就二战。 对的,一旦有了这个想法,你一定会二战的。
二战时目标院校定低了:学习使不上劲,每天睡到11点都不想起;也可能是 因为觉得自己有了 CPA和CTA的部分科目写在简历上,考不上也没什么大不了, 以后考在职可能能考更好的学校。总之,由于种种原因,不管这次能不能考上, 反正发挥出来的水平和我的最佳水平差很多。
2.要全职二战吗?
这门考试,知识就这些,你想做什么都不冲突,比如参加秋招之类的。重要的是,自己要拥有“能够同时处理多件事情,也能有条不紊的能力。
如果二战了,从我的角度往一年前看,不建议全职考研,或者至少同时考一 些证书。因为你需要学习的知识真的不多了,重要的是-些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而这些,并不一定要在书桌前学习。我选择全职二战的原因一方面是想考证书;最重要的另-方面是,我在逃避就业,直接找个地方二战比找工作要容易得多。
比较幸运的是,回到老家以后,高中同学帮我在他们大学找了一个考研教室, 学习氛围非常好,备考期间很开心。认识了几个他的大学同学并且有大学室友偶尔陪我聊天、视频,也不算太孤单。在这期间,我报了 6门注册会计师,3门税务师,税务师考完就是11月中旬了。证书考的这些内容,我都很爱学,而且大学基础也很好,所以学起来很开心,觉得半天一会儿就过去了,一直到证书考完,我过得还挺开心的。11月份开始准备考研的东西,一战时的知识恢复速度相当快,比我想象的要快。知识恢复了以后,我就重点关注8套卷模考和王老师讲的逻辑真题。
11月份以后,我心里有时也会焦虑:备考还来得及吗?然后对自己说,什么 都不想,拼一次吧,再差能差到哪去。很快这种情绪就会消失。直到12月份,我开始基本就去学半天,怎么努力也没力气的那种。最后一周,我就干脆回到家, 睡觉,没精神,基本不看书,怎么也振作不起来,规律不起来,紧张不起来。从 一战到二战,心态真的变了很多,二战时很难出现慌张和大的情绪起伏了,也不知道这是好是坏。也许是这半年考试考得太多了,也许是战线拉得太久了。
四、心态
“一直按节奏做,一直做,不刻意在乎结果,越是最后越稳住,结果真的不会差。”
考注册会计师的前一周,我本来在学校复习得好好的,却突然想回家,然后 基本连睡带颓废浪费了一周时间。最后知识背得不熟,一做大题,发现都想不起来了,只好都空着。我考了一个小时就出来了,以为也就能得二三十分,结果考了45.5分。当时别提多想抽自己了。如果不回家,好好复习,肯定能过。
考研前一周,我又回家了,依旧是连睡带颓废地浪费时间。考完了之后,我 想,如果今年分数线涨10分,我就没有把握一定进复试;如果我不回家睡一周, 保持做题手感,状态好一点,我想我是有把握的。
五、 特别想感谢的人
王老师就不用多说了,这里着重说一下大学室友,真的很感谢她们。
我们几个人在性格、爱好、成长环境等方面差异很大,但是互相包容,求同 存异。四年时间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做学生工作,一起拿奖学金, 互相陪伴的时间很多,就是模范宿舍的那种感觉。我们的宿舍一直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一件事。毕业后,我更加体会到她们对我的影响之大,她们无形当中可以给 我很多力量。我性格比较急,现在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是:这件事情如果是某室 友,她会怎么处理。然后我就冷静下来,开始认真分析。二战期间我没有别的朋 友,更是依赖她们的陪伴与鼓励,非常感谢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