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贵在行动,迟疑不决时,不妨先迈出小小一步。无论成败,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作精彩;若是糟糕,叫作经历!
很高兴能够借助王老师提供的征文活动,和新一届备考考生分享过去一年里 考研带给我的收获。
其实决定考研,缘于一时兴起,但是时至今日,这一年的过程带给我的是巨 大的提升和改变,下面我就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谈谈考研让我得到了什么。
1.收获同窗之情,过程胜过结果。
备考之前,我的备考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那时候我想,要是考不上北京大学,那我就不考了。结果北京大学真的就拒绝了我的申请材料,而我并没有放弃备考。原因很简单,因为我身边聚集了那么多优秀的同学,我太想和他们一路同行。当你参与到备考这件事来的时候,你会结识很多小伙伴, 他们年轻、努力、颜值高,并且大家都怀着一样的目标,在一起共同奋斗。这样的一份同窗之情,无形之中拉着我往前走,不允许我轻言放弃。备考之前,我对自己说,只考北京大学,绝不退而求其次。在备考过程中,我发现退而求其次,才是真正的不妥协、不放弃。
2.学习习惯养成,从监督走向自觉。
备考之初,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语学渣,认识的都是那些最高频的基础词汇。同学们建立了一个背单词的打卡群,每个人都要把每天的学习记录分享到群里,不然就会被警告,被退群。在同学之间,要是有谁被退群了,那可是不光彩的事,所以我们无一例外地都一直在坚持。
时至今日,尽管管理类联考已经结束,但是我依然每天背单词,分享学习记录,因为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要是不去阅读,不去学习,自己都觉得不自在。这也正印证了王老师常说的那句话:人永远从他律走向自律。
3. 打破思维边疆,重塑管理认知。
在这一年的学习当中,很多典型的案例让我感触颇深。很多时候,道路就在你身旁,你却从未看到,从未想过,因为思维的局限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空城计”的故事让我体会到,好的反面是不好,好的更进步也是不好。进而使我在职场中能够豁达很多,不再去一味地追求完美,而是把握能把握的,放弃该放弃的。
“囚徒困境"诠释了个人的最优选择并不是团队的最优选择。因此在工作中, 我学会用建立多次博弈的方式来提高对方的违约成本,从而实现目标的达成。每 一次面对选择的时候,用成本和收益去衡量利弊,这是过去我完全没有形成的思维体系,而这正是备考带给我的收获。
诸如上述的收获还有很多,此处不做过多赘述,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笔试备考的经验。
首先,管理类联考真正的考查点是你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我们以数学为例,其实数学中至少有一半的题目可以通过分析的方法进行排除的,比如一个球体,问切出最大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你会发现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比球体的体积不能小太多,然后五个选项可以直接排除三个。
再说逻辑,很多同学在批判性思维的题目上很纠结,总觉得哪个选项都是对 的,其实按照王老师的方法,找话题关键词,匹配,都是可以快速得到答案的, 而且毫无争议。今年很多同学说逻辑难,可我却是一路畅通,因为通过王老师的训练,我在信息摄入和信息输出的效率上比一般同学要高。而这不仅仅体现在你的学习和考试中,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亦是如此。
写作通过对过去几年真题的演练,让你拿到任何题目都能驾轻就熟,即便今年 的论说文题目出得有点不知所云,但是立意紧紧扣着材料,想必结果也不会太差。
其次,考研要尽早入手。
尽管我们的考査重点是思维能力,但不能否认,扎实的基础能让你有更足的 底气去对抗管理类联考的不确定性。我有几个数学很不好的同学,我劝他们抓紧 复习,他们不听,认为成人考试不用如此,最后两个月突击一下就可以。结果是 最后两个月,空有满满的套路却难以应用。其实学习不是靠突击的,也并不用头 悬梁锥刺股,只需你每日点滴积累,当量变达到质变之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最后,真题真的太重要了。
上面我已经一再重复一个事实,那就是管理类联考是有套路的.而这些套路都藏在真题当中。如果你近五年的真题都能应对自如,那你管理类联考的备考之路基本上就很稳。不要去相信那些模拟题,模拟题的套路和真题完全不一样,很容易把大家带跑偏,在有限的备考时间里,我们要尽量不走弯路。
说了这么多,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备考的感言:
让学习变简单,让思维变清晰。
关于考研的好,我说再多,也许你也不能感同身受,但是我建议大家勇于去尝试,不需多,几个月的备考,就会让你改变很多,就会让你流连忘返。
(本文作者是在职考生——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