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同学
南京华章2023级学员
南京大学2023级MBA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这是曾国藩赠别其九弟曾国荃回湘时所写的一幅对联,意在告诫自己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平实的心去读书,去修身养性。
我想,在同样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今天,有这么一群MBAer愿意在身经工作的“百战”之余,仍去持续不断地学习,也颇有几分曾文正公的遗韵。
结缘华章与MBA教育
我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是聚焦在金融及相关的细分方向,毕业回国后,我在一家大型多元化央企的投资部门负责股权投资与资产管理相关工作,同时也会参与一些公司相关的战略研究和产业分析。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和各行各业的企业家、创业者和投资人进行交流,他们的另一重身份里,不乏各大高校的MBAer。在认知提升与实践中,我深感企业经营与资本运营的成功,既得益于战略上的远见,更离不开精益的管理,同一个赛道的不同企业,可能会因为管理者的能力差异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而我在本科与硕士阶段的学习更多在于“术”的技能提升,对经营管理的“道”、战略管理的“势”却只能通过自己积累,缺乏系统地学习。这让我萌生了见贤思齐,继续学习,构建更成体系的商业思维的想法。我深信,管理不是无师自通的。实现人的再造、团队的再造,需要不停地教育。
总书记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出于职业的习惯,我跟随南京大学商学院在读的同事前往安中楼“蹭”了一节MBA的经济学课堂,希望了解真实的MBA教育,以及判断自己的投资是否能顺利达成目标。
在金银街旁,复古与现代完美的融合,在安中楼的课堂上,知识渊博的教授、紧跟实际的商业案例、严肃活泼的课堂氛围以及诚朴雄伟的鼓楼校区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一瞬间,我决定以南京大学为目标,备考MBA。
然而,此时已近10月下旬,距离考试仅2个月,在手的项目进入最紧张的交割期,是否要在今年就考?我的内心仍充满不确定性~--直至我第二天遇到华章的胡亚军校长。在朋友的引荐下,我与胡亚军校长交流许久,温厚朴实的胡校长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在他的支持下,我决定全力冲刺。
坚定信念,备考经验分享
复盘近2个月的备考经历,能顺利通过考试离不开华章老师科学配置的课程方案,除此外,我深感坚定的信念是支撑自己面对各种压力的最大法宝,哪怕你的竞争对手已经遥遥领先,也要秉持“起步即冲刺”的勇气!最终的结果会如我们所愿。
就具体经验而言,简单分享如下:
精准定位,做好备考的时间规划
建议根据自身的工作情况做好复习的规划,备考时间线过长容易心理倦怠,太短则无法充分覆盖知识要点。这里尤其建议与华章的各位老师做充分的沟通,听取他们专业的意见。
平稳心态,稳扎稳打做知识积累
在备考的初期,我试探性地写了一套2021年的真题卷,结果自然是惨不忍睹,一度陷入自我怀疑。在听了王诚老师和朱杰老师的课后,我开始重点做专项知识点的练习,历时半个月后,开始出现明显的提升,这让我慢慢放下心来。
后续通过相似的训练,我用一个半月左右时间搭建了框架较为粗疏的知识点体系,让我有了一定的信心进入真题重做阶段。
融入团队,与小伙伴共同成长
备考期间一大遗憾就是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入线下班学习,让我错失了认识更多新朋友的机会。
所幸在日常去自习室复习以及真题模拟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几位志同道合、十分优秀的小伙伴。作为学习的“后进者”,在很多问题上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诚不欺我。
厚积薄发,复试逆袭的小感悟
在赴京出差的路上,我意外地查到了初试成绩(略超往年录取线),最终,又有幸在复试时能反超70多名,实现所谓“逆袭”。
我想,这一方面得益于华章老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有赖较为充足的准备和长期积累。
华章复试上课现场
复试的题目多为真实的时政问题与经典的商业案例,而大量的阅读和深入思考是积累商业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胡校长推荐的管理类经典著作以及“樊登读书会”提供了极佳的平台。另一方面,我平时订阅的《财经周刊》《证券时报》等刊物也补充了很多新鲜的商业实例与深度的分析思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订阅。
结语
电影《一代宗师》里,青年叶问在佛山金楼应招武学泰斗宫宝森,先层层打擂。然而,对手之间的过招不是输赢对抗,恰如与同学切磋碰撞,以搭手建立交情。叶问每过一关,都会得到对手一声祝福:“叶先生,过手如登山,一步一重天。”而叶问回答:“我只想见一见高山”。
很多人问我,已经是硕士了,为什么还要再去读一个MBA?
因为我也想见一见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