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同学
南京华章2022级学员
2022级南京大学MBA
管理类联考总分221分
本人情况
本人37岁,本科学历,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211),工作先后涉及市场、企划、品推、文案、项目管理等等。总体来说,学生时期学科基础还可以,工作阶段又训练、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
考MBA也相当于要完成一个项目,所以思考、分析一下自己的情况是必要的,因为每个人情况不同,备考需要付出的精力、应对的方式、实行的策略就会有区别。
建议备考之前,认真问一下自己这个问题,这个答案会帮助你维持整个备考阶段的内在驱动力。
现在的工作也还可以,真的需要付出这么多时间成本去考试么?
MBA也不一定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回报,我需要付这几十万经济成本么?
外面也有一些专业课程培训班,我是不是把钱花去学那些更划算?
诸如此类,我自己在备考过程中,摇摆过很多次,因为每天做题、每周上课、每月考试的备考时间真的很漫长……不过,我这些摇摆都没有造成真正的影响,因为我内心深处,对自己未来的“可能性”仍然充满期待和好奇,我深知这一点。
所以“让生活多一些可能”,这个内心需求让我保持坚定,做题做到崩溃的时候,我会缓一缓,然后第二天继续。因为我知道,这个备考,我终归不会放弃。
考MBA,跟我们以前在学校的考试完全不一样。以前考试,必须争夺每一分,试卷上的每一题都要尽可能做完、做对,因为在学校的考试讲究最终排名,很可能一分之差导致录取学校的差距。
但是,MBA考试是一个入围考试。近几年,基本线都在170~180,也就是,你只需要总分跨过这个分数,即成功。认清这一点,一方面你就可以分析、制定后续你的“凑分”策略,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你在备考期间周围可能有很多“学霸”的情况下避免焦虑。
OK,具体讲一下“凑分”策略。
英语一张卷子,100分,在学习基础不太差的情况下,一般建议要求自己考到50~65分。综合一张卷子,包括数学、逻辑、写作,其中数学一般可在40分上下,逻辑大家都是从零基础开始学,一般也可在40分上下,作文按照老师教的方式和框架去写,一般不会低于40分。
这几个分数,就是我备考过程中给自己定的每门学科的生死线,也可以叫做“衡量标尺”。只要每次月考或者模拟考试分数在这个生死线之上,那么说明我平时备考的节奏可以继续保持。如果发现分数低于这个生死线,那么下一阶段的备考,必须要攻破弱点。
除每门课的分解分数这个“衡量标尺”以外,再补充另外一个小“标尺”,就是看自己在华章班级里的考试排名,一般建议自己的分数排名维持在六七十名以前,相对安全。
这些方法,一定是基于我本人的情况,不完全适用于每个人。
英语这门课,我个人觉得,跟智商无关,只跟单词相关。那么,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必须认识一定量的单词;第二,在无法背熟所有单词的情况下,如何去选对答案。
第一个问题,只能背。5500那本单词书,挺好。
我自己的方式是,第一个步骤,把单词本过一遍,会的单词就放过,不会的单词,记到手机(有道)的单词本上,当然,除了简单的基础词汇,其他大部分单词我都是不记得的,所以我大概一两个月的时间,每天晚上就是往手机里存单词。
第二个步骤,把背单词这个事情,固定化、模式化,不要依赖自己的自觉性,觉得可以抽每天的零碎时间来背单词,反正我是做不到的。我只要有零碎时间,只想躺下。所以我选择的是每天地铁上下班,每天有30~40分钟,上了地铁,就打开手机里的单词本,一个一个看过去,听发音,看例句,隔两天就往前重复一点,车轮战一样滚过。一直到考试,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背会多少单词,但是,考试的时候,能选对答案,就是成果。
第二个问题,在只能背小几千个有限的单词的基础上,如何考试时选对答案,很简单,坚持上课。
上韩健的课!对我来说,韩健的伟大之处,就是让我从大学以前对英语的厌恶消失了,我面对试卷上那些英文文章,再也不惧怕,不排斥。“不会,就划掉!”是韩健的经典语录,他真的很了不起呀!
最后,要说一点华章很让我感动的地方,王婷婷老师,日复一日,会给我们做单词表、句子分析,我没有去量化分析过这个方式的有效性。但是,我真心感觉这个方式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一直非常感谢。
数学这门课,考多一点分数,确实需要智商,不过如果保40分,我觉得靠记公式和练习做题手感即可,而这两点,一定是有办法解决的。我毕业太久,所以数学确实忘得比较干净。
我的方法:第一,一定去上课,老师会比较系统地梳理所有知识点,同时带着练习一些基本题。第二,每天晚上花20分钟左右自己做一些题目,练手感。当然,并不能真的是“每天”,但是一定要保持大概的这个节奏。
关于如何让自己能保持“每天做点题”这个节奏,我的方法是,拿个IPAD放在桌子上远一点,找个不那么扣人心弦的电影电视,哄自己坐到桌子前,书和草稿纸放在面前,慢慢地,就可以让自己熟悉并接受做题的氛围。
这门课,如果想保40分,救命方法只有一个:务必上课!!!!因为大家都是零基础,但是这门课又确实是门“专业课”,所以如果不上课,在抓瞎的情况下去碰运气考试,那风险系数有点太高。所以,逻辑这门课的备考方法,跟数学一样,上课,并且保持“每天做几道题”的节奏。
不过,虽然备考方法一样,但是过程还是有点区别,逻辑有几个知识难点,但又是考试解题经常用到的,所以我中途经历过一段“返祖”现象,就是突然间觉得自己啥也不会了,略慌。后来就把线上课找出来,复习了一遍,然后那半个月,每天晚上集中做这部分知识点的题目,顺利度过了这个阶段。
以上三门课的备考,总结一句话:重视“每天一点点”的力量。
这个是保分项目,意思就是只要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格式,40分基本没有什么问题。所以应对方法,第一,要上课,至少上大部分的课,作文课基本在最后阶段,课时也不多。第二,如果平时无法抽空练习,那么一定要参加每次考试,因为考试也算是练手。总之,不能在上考场之前还一篇都没写过。
以上如果没有耐心细看,那么总结一下我个人备考方法:
第一,上课。
第二,尽量每天做几道题。
第三,尽量参加每次考试。
最后,感慨并感谢两点,一是华章的课程设计、教学辅导机制设计都已经比较完备,值得信任;另外一点就是华章的老师,质量真的太好了!!!!!!!我时常上完课感叹,即使最终考不上,这段上课经历,也很值得珍惜和尊重。袁进老师,朱杰老师,韩健老师,王诚老师,孙勇老师,每一位都很厉害!感谢幸福的上课时光。
不知道MBA会给我们每个人带来什么,但对生活保有期待就是好事。
祝愿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