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上海陆家嘴,张鹏盯着电脑屏幕上的MBA申请材料发呆。
这位32岁的金融项目经理刚被列入晋升候选名单,人力总监却暗示:“要是你有顶尖MBA学历,这个位置就稳了。”
他想起同学群里正在转发的文章:《花50万读MBA的人,正在被时代抛弃》。
咖啡凉了,问题却越来越烫:在这个AI能写商业计划书的时代,MBA到底还值不值得读?
1. 知识便利店
20年前的MBA像沃尔玛——想学战略管理、财务分析、市场营销,只有这里能一站式购齐。
但在各大学习平台崛起的今天,这些知识早被打包成199元的网课,知识的获取成本和吸收效率正在指数级下降。
2. 人脉交易所
某著名商学院MBA的电梯里流传着一个真实故事:
有学员在等电梯时随口说需要2000万融资,同梯的PE大佬当场拍板。这种浓度的资源圈层,是线上社群永远无法替代的线下价值。
但要注意——人脉不是通讯录里的名字,而是你能调动的资源量。就像在股票市场,光开户没用,关键看账户里有多少资金。
3. 职场硬通货
麦肯锡2022年的报告显示:财富500强高管中,41%持有TOP16商学院学位。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某些圈层的游戏规则从未改变。
就像奢侈品从来不讲性价比,顶尖MBA的文凭溢价,本质是给职场加装“涡轮增压器”。
1. “集邮式学习者”
带着“多考个证总没错”的心态读MBA的人,正在成为移动书柜。
见过最典型的案例:某学员同时考下CPA、CFA、MBA,却在晋升时败给专注供应链管理8年的同事。这个时代奖励的不是知识的广度,而是解决问题的压强。
2. “社交梦游者”
花50万学费却只混脸熟的人,相当于买了头等舱机票却全程睡觉。
清华五道口金融MBA的校友说出真相:90%的社交发生在课后——在私董会企业参访时拉住行业大佬提问,在戈壁挑战赛中陪潜在投资人跑完全程。这些场景才是人脉的炼金场。
3. “刻舟求剑者”
还在用2005年的方法论做2025年商业决策的人,注定被时代惩罚。
在长江商学院最新课程表里,你能看到《AI时代的组织变革》《元宇宙营销实践》等新课,但某些线上学习平台仍有教授在照本宣科SWOT分析。选择与时俱进的课程,在商业领域尤其重要。
1. 行业摆渡人
一位工科博士,在读完MIT Sloan技术管理MBA后,把纳米材料技术商业化,估值破10亿。他的成功公式是:技术深度×商业思维=破圈势能。
就像掌握两种语言的人能做翻译,跨学科人才正在成为商业世界的“摆渡人”。
2. 资源整合者
杭州某跨境电商老板的故事很有意思:他在读MBA时组了个“长三角制造联盟”,把做服装的校友、懂物流的同学、玩直播的师妹串联起来,硬生生把跨境物流成本打掉18%。
这印证了管理学的新逻辑:单体价值有限,排列组合溢价无限。
在你填写报名表前,建议先回答这三个问题:
1. 能力杠杆题
“我的工作经验是否足够撬动MBA价值?”
如果工作不满3年,你可能听不懂实战案例;超过25年,可能形成思维定式。就像酿酒,时间太短没底蕴,太久易变醋。
2. 资源兑换题
“我能为同学带来什么?”
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只带着“索取心态”进场的人往往失望而归。
3. 时间机会题
“如果这两年不去读书,我会错过什么?”
有位创业者算过一笔账:读全日制MBA的两年时间,足够他的产品完成三次迭代。最终他选择斯坦福的创业型MBA,带着项目入学,毕业时用户量翻了三倍。
在波士顿查尔斯河畔,麻省理工学院的墙上刻着一句话:
“Mind and Hand”(理论与实践并重)。
这或许揭示了MBA教育的终极答案——
它从来不是成功的保证书,而是给实干家的加速器。
要不要读MBA,取决于你手里有没有值得加速的事业,以及是否准备好把知识浇铸成改变现实的熔岩。
有人用经验拼天赋,有人用认知换空间,而最聪明的人,正在用MBA构建「方法论护城河」。